《亮剑》这本书随着人物、情节的展开,一股股巨大的冲击波撼人心魄,使人不由得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变迁而扼腕痛惜、悲愤不已。
李云龙身经百战,性情暴烈,勇猛。在那渴望嗜血的拼杀中,在那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,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、要压倒一切的霸气;在“文革”中面对“造反派”的挑衅,亦表现出一位将军不怒而威、咄咄逼人的气势;面对“专政”铁拳的淫威,为捍卫军人的尊严,铮铮铁骨宁折不弯。“伟哉,上将军!”但李云龙又绝非一介武夫,他大智大勇,时而还流露出中国农民式的狡猾与狭隘。大闹“聚仙楼”、腰缠炸药赴“鸿门”以及“文革”中吃忆苦饭等都有其上乘的表演。他为人正直刚烈,从不媚上,对百姓的疾苦却有一颗滚烫的心。
他们面对强大的敌手,“明知是个死,也要宝剑出鞘。”无论是战争年代为救受伤的师长拔枪逼迫医生的下级军官,还是“两头冒尖”、嗷嗷叫的战士;无论是和平时期拍案而起、奋不顾身的将军赵刚、丁伟,还是相濡以沫、患难与共的妻子们,这些“硬汉”的形象犹如一组高耸的群雕,威风凛凛,气势逼人。
《亮剑》中我最喜欢的自然是敢爱敢恨的李云龙,喜欢他那对朋友的义气,无论是赵刚,还是丁伟,孔捷。亦或者他的警卫员和尚。李云龙听到和尚牺牲的消息时正在喝酒,“他怔了足足有二十分钟,一声不吭,脸色变得煞白,哗啦一声,手里的酒盅被捏得粉碎,鲜红的血顺着指头流下来,众人惊呼着要掰开他的手,刚要动手,李云龙噗地喷出一口鲜血,喷了别人一身,李云龙顾不上面子了,他扯开嗓子就嚎哭起来,”这是他第一次这么哭,眼泪成串地滚落在胸前,哭得惊天动地。这件事的结局并不是哭哭而已。他为了为兄弟报仇。不顾规律,顶着罢职处罚的危险,带人手刃了敌人。他这样的反应为的是他的朋友,在嗜血的拼杀中他无所畏惧,而在朋友牺牲时他却显得那般“脆弱”。
他李云龙的第一次爱情,没有那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浪漫。结婚的当天,他的新娘就被日本人绑去作为了筹码,日本人恶行斑斑,杀了整个村落。当他的大炮对准敌人时,敌人用他的新婚妻子作为筹码。他为了更多人的生命,义无反顾的开炮。战友极力阻拦,说他们自愿想组成小分队,去试试。他拒绝了。他的第一次婚姻在炮火中消失殆尽。炮弹径直飞进据点的窗户里,数发迫击炮弹,在空中划出几条弧线,落进据点里,一阵集火射击,守军的建筑物在剧烈的爆炸中坍塌了。战争烟火不断充斥他的目光,往日可心的人儿已经不在了。望着那定情信物手枪,抹不去的回忆和感伤。
他的作战方法也是那么出其不意。面对战争,他像条饥饿的呲着牙的老狼。等待每一次在现场与敌人的厮杀。他有自己独特的战略指导。或许很惊讶他一个没有文化的人那极好的战略思想,这就是天生的战略家。他的一次战役,他要求所有手榴弹集中,每人两分钟之内要把10颗手榴弹扔光,一共3600颗手榴弹。弦拉了等两三秒再扔,保管个个都凌空爆炸,让敌人找不着安全死角,躲都没处躲。全团的20挺轻机枪全部都归二营使用,机枪手全部编入第一突击队,机枪挂在胸前,当冲锋枪用,手榴弹爆炸声一停,立刻冲上去,20挺机枪同时开火,火力绝对不能间断,有人中弹后面就得有人补上,30米冲击距离,用不了一分钟就冲上去了。拿破仑关于战争的一句经典之言:进行战争的原则也和实施围攻的原则一样,火力必须集中在一个点上,而且必须打开一个缺口,一旦敌人的稳定性被破坏,尔后的任务就是把它彻底击溃。他或许并不知谁是拿破仑?但他心中却熟知这一战略。而在他的战队里参战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。当部队潮水般涌上阵地,最后一批冲上高地的竟是举着菜刀、铡刀的伙夫和马夫。这就是“亮剑”精神,无所畏惧。
李云龙就像战争打磨出来的一柄锋芒毕露的利剑。他身在战火硝烟的时代,他勇猛如狼。他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。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”,这便是“亮剑”精神,也是李云龙的一生写照。而他的死,不是战场上壮烈的牺牲,而是自杀。这也是让人不禁惋惜,也是我不愿意去深读的。不能接受他这般死去。而他的一生却如那夏花般绚丽。